內蒙古寧城縣探索全域旅游助推產業提甜心S包養網檔升級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

作者:

分類:

requestId:687f398458c140.78307735.

遼寧阜新至寧城溫泉旅游直通車50多人一步入道須溝景區,就被這里的原生態美景深深吸引。

“現在每天都有上百阜新人住在溫泉小鎮。”胡函從2014年嘗試帶旅游團來寧城,包養每次他和父親至少帶來兩個大巴的游客。先到道須溝包養觀賞自然山水,接著去碧包養網波蕩漾的紫蒙湖乘船游玩,順便品嘗純天然的有機魚宴,再去觀看遼中京大明包養網塔和博物館,回到住地泡北方天然最熱溫泉。“寧城旅游資源太豐富了,山好水好人更好!在這兒待了5天,還有很多地方沒去呢!”50多歲的胡大爺說。

旅游景觀全域優化、旅游服務全域配套、旅游秩序全域規范、旅游產業全域聯動、旅游成果全民共享。今年,寧城縣開啟全域旅游,探索旅游新模式,打造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縣新名片。

年初,縣委、政府出臺了《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實施方案》,編制了《寧城縣全域旅游發展規劃》、《寧城縣鄉村旅游發展規劃》和旅游示范區、特色旅游鎮建設等專項規劃,打破傳統以景區為核心的空間局限,全面推進城鄉資源和產業的旅游化發展,穿點成線、連線成鏈,構建了旅游新框架。

推進空間全景化。圍繞“溫泉古都,山水寧城”主題定位,結合旅游資源分布狀況,積極構包養建“兩心兩帶”,即中東部地區以天義為旅游服務中心,以國家地質公園包養網“兩館”、遼中京遺址、七金山、陪嫁牡丹園、葫蘆峪、法輪寺為主要節點的“歷史文化旅游產業包養帶”;西部地區以溫泉為旅游集散中心,以溫泉、紫蒙湖、藏龍谷包養網、黑里河漂流、道須溝、杜鵑山、大壩溝、松楓山莊為主要節點的“休閑度假旅游產業帶”。

為打造全域旅游,寧城縣加大投入,整合與旅游相關的文化、交通、涉農等項目資金,包養網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和基礎設施服務進程。今年投資8200萬元,重點實施了道須溝二期、紫蒙湖二期、王家營子至大金溝旅游環路等項目建包養設。包養網投資240余萬元,實施了打虎石、雞冠山、興家營子和山神廟等7包養網個鄉村旅游重點村建設。

到2018年,規劃實施重點旅游開發建設項目12項,新增投資20.1億元,實施旅游交通項包養目14項,總投資28.33億元包養網

打造“旅游+”模式。按照“產業圍繞旅游轉,產品圍繞旅游造,包養網結構圍繞旅游調,功能圍繞旅游配,民生圍繞旅游興”的發展理念,把旅游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抓,打造“旅游+”模式,推進旅游與農業、文化、工包養業、包養網信息等產業的融合發展,為農民脫貧致富注入了新活力。

推動農旅融合,放大產業效應。依托6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特色農牧業產業資源,規劃建設了大地景觀農業、各類設施農業觀光園、采摘籬園等旅游產品。年初啟包養網動實施了圍繞老哈河、坤頭河、赤凌一級路、甸子灌包養網區南干渠74公里沿線建設4條農業觀光產業帶工程,以高標包養準日光溫室建設為載體,集聚發展特色種植包養網產業園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,打造休閑觀光農業。

鄉村旅游方面,以鄉村旅游示范村為引領,打造了一批農旅融合的鄉村游產品,形成了分布全縣所有鄉鎮的集農事體驗、農業生產經營、觀光旅游為一體的鄉村游。未來,還將開發建設景區依托型、鄉村度假包養型、包養古村古寨型、傳統民俗型等多種類型的農家樂、林家樂、漁家樂和鄉村民宿。

積極推進“旅游+教包養育”模式,在與區內外文藝界知名人士、重點科研院所攜手建立美術寫生、書畫創作、健康養生基地的同時,正在包養創建黑里河國家級研學旅游基地,通過教育科研促進旅游發展,實現共促共榮。

文化為魂,旅游為體。為推進文化與旅游包養深度融合,寧城縣與美麗鄉村建設同步,注重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,打造“一村一品,一村一景”,一大批文化氣息濃郁的鄉村成為亮麗的風景。正在籌建遼中京文化創意產業園,開發滿蒙文化和紅色文化等旅游產品。到2018年,還將培育出一批具有國內影響力的文化旅游精品和拳頭產品。

為做大做強旅游產業,寧城縣在推進大型景區、飯店、賓館二維碼掃描制,完善旅游微信宣傳營銷平臺和網站建設的基礎上,加快建立寧城旅游基礎數據庫,開發旅游APP終端,到2018年建成“寧城云計算數據中心”。

包養

“我們利用3年時間創建自治區智慧旅游示范縣,建成黑里河生態旅游區等8個全域旅游示范區,‘兩心兩帶’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基本形成,建成鄉村旅游特色村20個、特色旅游小鎮6個,進入全區旅游強縣行列,成為包養網知名旅游目的地。”寧城縣委書記張恒說。

全域旅游的探索創建掀起全民大搞旅游包養的熱潮,助推了寧城旅游產業提檔升級。截至今年9月,全縣共接待游客136.6萬人次,同比增長9%;實現旅游總收入17.4億元,同比增長11%。(摘自內蒙古寧城縣官方微信平臺“活包養網力寧城”)

TC: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